找到相关内容489篇,用时5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国佛学院大事记(1956——2006)[1]

    几十位青年学僧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佛教知识,高兴地说:“中国佛教事业后继有人了。”  7月28日 佛学院部分师生,在正果副院长带领下,到承德朝圣,朝拜了有名的大佛寺——普宁寺和须弥福寺之庙、普陀宗乘之庙等...发表。  1982年  1月 中国佛学院副副院长正果法师编述的《佛教基本知识》一书,由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分会出版流通。  1月 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苏晋仁,在《法音》刊物上发表纪念中国佛学...

    徐季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5547399.html
  • 宽忍法师著:佛教手册(11)

    。各重点寺庙对本寺僧尼,尤其是中青年僧尼要进行政策、文化、佛学的培训。要挑选文化和佛学基础较好的爱国爱教的中青年僧尼予以重点培养,使之成为寺庙的佛教知识分子。要结合本寺的历史、宗派、人物和收藏的经书、... 宗教产生,存在的社会的和历史的根源 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在我国,佛教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道教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则主要是鸦片战争...

    宽忍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0048164.html
  • 小乘实有论或大乘实相论?

    ,有深切之证知。而以极优美极有力之文字表达其义。故为中华哲学文字最有价值之著作也。”[3] 从义理精深和文字优美两方面来观察僧肇的这部著作,找出自古以来佛教知识分子喜爱读诵《肇论》的主要理由。  现行...399  关动静、物迁的种种异说,或许僧肇试图以佛教的更高知识(higher knowledge)来破斥他们,又不得不借用玄学家的语言和见解作为讨论的开端,以使大家有共通的语言。因此,慧达〈肇论序〉言...

    黄国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649238.html
  • 宁玛的红辉(2)

    。谈起法王创办的五明佛学院,他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   益琼说,佛学院以学习为主,由浅入深地学习藏汉文化和佛教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寺庙。八0年刚成立时,还不叫佛学院,叫“学经殿&rdquo...越来越多,过去,甚至不少四川人也不知道色达。至于宏扬佛教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这很难讲,佛教的“五戒”中有一条是不杀生,你不杀生,怎么发展畜牧业呢?但是,佛教对促进安定团结、社会稳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0249889.html
  •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2)

    佛教知识作出了新的贡献。  不仅如此,他还多次求数日本学者南条文雄,“稍知崖略”[注:杨仁山《等不等杂观录七》。]以广学识,以教学人。其好学不倦的精神,也是他的文化使命激发的结果。  杨仁山所建的佛教...已经不纯粹“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其中包含了对世俗生活的批判,追求内在超越的自我意识,长于理性思维等反传统观念。不仅在知识阶层,而且在政界和民间都有一种佛化的倾向,形成了佛教文化植根的一层厚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0549897.html
  • 《人间佛教》导论

    、太虚、欧阳竟无等大德,对中国佛教的积弊进行了反省批判,太虚、常惺、曼殊等青年僧和以张宗载、宁达蕴等为首的佛教知识青年,对传统佛教消极避世、低俗迷信之弊揭批尤力。太虚批判中国佛教“教在大乘,行在小乘”...,乃佛教的一贯精神,利用科技“以少功力集多资财”以饶益众生,是大乘菩萨必修的方便。《解深密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等皆教导大乘行者应勤学五明,掌握世间的一切知识技术。五明中的医方明、工巧明可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2150766.html
  • 赵朴初与太湖佛教文化

    了不少佛教知识,他知道佛不是神,而是印度的王子,知道什么是五戒十善,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要出家做和尚等等。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赵朴初一颗以慈悲为怀的佛子之心。寺前河状元府的天井中常有蜘蛛结网,有时网到一只...赵朴初与太湖佛教文化    余世磊 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是安徽省太湖县人,早年在家乡接受了启蒙教育。是历史悠久、地位显据的太湖佛教文化养育了朴老,为他长大进入...

    余世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0151397.html
  • 关于“儒、佛、道三教关系”的再认识

    儒士在佛教方面的修养状况,可让我们知道儒士所选择或不选择佛教某种因素的知识和理解方面的原因,从而是我们能够找到儒士思想体系中佛教影响及影响状况、性质的基本原因。从而可以避免对儒士思想受佛教影响的随意推测...认知化、所理解化、所褒贬化。  其次,儒士们对佛教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佛教义理解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佛教中国化的程度和范围。佛教中国化或儒学化,并不是所有佛教的东西都中国化了,就是说佛教中国化或儒学化...

    李承贵,杨海文,白欲晓,陈永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952028.html
  • 朱熹佛教常识论———朱熹对佛教常识的认知及其检讨

      朱熹佛教常识论———朱熹对佛教常识的认知及其检讨   李承贵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摘要:在宋代儒士群体中,朱熹无疑是最具有佛教知识的一位。朱熹对佛教常识的...与儒、道互动而交融,事实上已成为朱熹学术思考时必须面对的思想资源。因而不管是排佛还是容佛,朱熹都应有个较为明确的态度,而要对佛教表示一种态度,首先应对佛教基本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知。这种了解和认知的...

    李承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3252180.html
  • 关于初传期佛教的几个问题

    等。多数翻译家都有汉族文人协助,既提高了翻译的质量,也因此向汉族信徒传播了佛教知识。译出的经典既有大乘,又有小乘,内容非常丰富。并已经形成文(意译)、质(直译)两种不同的翻译风格,翻译理论也由此开始...关于初传期佛教的几个问题   方广錩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斗争、融摄协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思维的深层,被包容、改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方广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752941.html